很多人对香港汽车驾驶室在右边吗感兴趣,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香港汽车驾驶室在右边吗以及香港汽车驾驶室在右边吗还是左边的信息,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全文目录:
- 1、香港的车和大陆的 ,驾驶员位置相同吗?
- 2、为什么香港的车驾驶室在右边?
- 3、香港驾驶位置在右边吗?
- 4、香港的汽车驾驶室是不是都在右侧?
- 5、为什么香港的车,大多数的驾驶员都座在右边驾驶。
- 6、为什么香港的驾驶座在右边?
香港的车和大陆的 ,驾驶员位置相同吗?
香港的汽车和大陆的 驾驶员位置不同。香港的汽车驾驶室是在右边,行驶是靠左边,和中国大陆正好相反。
1、至于原因,要归咎于英国,在汽车一开始发明出来时,驾驶座是设置在中间的,后来因为设计师发现人们喜欢使用右手,于是驾驶座设置在了右边,并且是靠右行驶。20世纪20年代,随着车祸的频繁发生,有的车厂经研究发现,若右驾又右行,遇到超车,会影响视线,于是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左驾右行的新车款;到了1927年,欧洲大陆达成“左驾驶座靠右行驶”的制式行车规则。
英国基于保守的传统,仍然坚持“右驾座”的设计,但在“遵守交通安全”的共识下,首创道路中央分道标线,得以兼顾行车安全与“面子”。由于应该的强大,在全世界建立多个殖民地,香港就是其中一个,于是香港的行车制度便是有英国的统治而延续到今天。
2、中国其他地方左驾右行的原因:美国在汲取欧洲车的优点后,孕育出讲求舒适与安全的“美式汽车文化。使汽车普及化的福特T车型,则在“左驾右行”的流行架构中,扮演了方向盘的角色。1908年3月,福特推出了既便宜又耐用的车子,使“福特”的品牌占有全美的50%的汽车市场。美国一直认为“左驾右行是最理想的行车方式,因此T型车都是左驾的;北美大陆的公路规则,就如此定了下来。后来又由于美国向中国大量提供汽车武器,于是,中国大陆驾驶习惯就这样被美国影响了。
为什么香港的车驾驶室在右边?
香港以前是英国殖民地,故一直跟随英国将道路靠左行。所以驾驶室在右边。
我们通常说右驾车,就是车辆的驾驶室在右边,车辆靠道路左侧行驶,因此又称为左行;左驾车刚好是相反的,司机在左边,车辆靠道路右侧行驶,所以称为右行。
香港以前是英国殖民地,故一直跟随英国将道路靠左行。香港於1997年回归中国後,因为实施一国两,所以靠左行的规则依然维持至今。
左行的最大优点来自人类的一个避害本能:人类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在发现前方有危险时,会本能地向左倾斜或转向,以保护心脏的位置(这也是为什麼航空母舰的舰岛设在甲板右侧的原因,因为飞行员在遇到危险时的本能动作是向左急转,舰岛设在右侧可以避免飞行员在降落过程中遇险时撞上去)。
在驾车过程中突然发现前面有危险的情况下,向左转向的动作比向右转向快捷得多。此外,人类视觉通常以右眼为主眼,因此驾驶员座位安置在车辆右侧,更便於观察对面来车情况。
香港驾驶位置在右边吗?
香港驾驶位置是在右边的。
方向盘在左边,那么行驶就一定要靠右。方向盘在右边,那么行驶就一定要靠左。因为这关系到安全的问题,如果方向盘和行驶方向在同一边,超车和转弯时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因为使用习惯不同,不同国家开发的汽车驾驶方向也不同,日本汽车的方向盘全都是右置,交通规则规定汽车是靠左行驶,与英国和香港的相同。
扩展资料:
世界上有34%的国家是方向盘右置、交通规则靠左:
1、亚洲:
孟加拉、不丹、文莱、东帝汶(1928—1976靠右通行)、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冲绳 1978)、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中国的香港、澳门。
2、欧洲:
奥尔德尼群岛(英国)、根西岛(英国)、爱尔兰、马恩岛(英国)、泽西岛(英国)、塞浦路斯、马耳他、英国。
3、非洲:
博茨瓦纳、肯尼亚、莱索托、马拉维、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1918)、塞舌尔、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索马利兰。
4、美洲:
安圭拉(英)、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百慕大(英)、开曼群岛(英)、多米尼克、福克兰群岛(英)、格林纳达、圭亚那、牙买加、蒙特塞拉特(英)、圣赫勒拿(英)、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英属维尔京群岛(英)、美属维尔京群岛。
5、大洋洲:
澳大利亚、圣诞岛(澳)、科科斯群岛(澳)、库克群岛(新西兰)、斐济、基里巴斯、瑙鲁(1918)、新西兰、纽埃(新西兰)、诺福克岛(澳)、巴布亚新几内亚、皮特凯恩群岛(英)、所罗门群岛、托克劳(新西兰)、汤加、图瓦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右置方向车
香港的汽车驾驶室是不是都在右侧?
是的!香港是驾驶室在右边,他们是左侧通行,我们大陆驾驶室在左边,我们右侧通行。
为什么香港的车,大多数的驾驶员都座在右边驾驶。
因为香港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延续了英国的习惯。英国是右驾左行(靠道路左边行驶、方向盘在车子的右边)。
英国的这种习惯源自于“ 骑士决斗史”。以名誉为“第一生命”的英国骑士,上马决生死时,因右手持用武器,所以马匹必须靠左走,才能准确地刺杀对手。
这样在不断地练习和对决中 ,骑士靠左行就成为习惯,久而久之,朝野蔚然成风。当骏马换成汽车时,现代英国骑士仍然沿袭右驾左行的传统,并带到了殖民地。
扩展资料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交通规则上属于“左派”,而内地则是“右派”。于是,1997年香港回归,在道路交通问题上,内地与香港也采取了“一国两制”的解决办法。内地车辆进香港,则遵循香港的靠左行驶。反之,香港车辆进内地,同样也得入乡随俗。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诸多的不便。虽然在香港与内地的交界处立有明显的界别标志,但由于交通的繁忙,相对而来的两列车队很难在入境的同时,改变车行路线。于是,人们想出了这么一个解决的办法。
即在深圳与香港的交界处修建了一座特殊的桥梁,入境的汽车只需要按照原有的路规行驶,经过桥梁的巧妙转接后,“右倾”的汽车到了香港自然“左倾”,而“左倾”的则变为“右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行制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国内道路为什么靠右行驶,你知道吗?其他国家呢?
为什么香港的驾驶座在右边?
110年前,“现代汽车之父”卡尔·奔驰发明汽车时,驾驶座是位于车身中央的。
早期右驾右行
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90%以上的人习惯使用右手,为准确安全地使用排档和刹车,设计师自然将驾驶座设定在右边。而早自马车时代,欧洲的人、车都有右行的习惯。汽车初问世时,车主绝大部分雇有司机,为方便司机为主人开门,早期汽车自然而然是右驾右行。
英国右驾左行
要想了解英国及其联邦成员国为何右驾左行,这还得翻开中古时期英国的“骑士决斗史”。以名誉为“第一生命”的英国骑士,上马决生死时,因右手持用武器,所以马匹必须靠左走,才能准确地刺杀对手。这样在不断地练习和对决中,骑士靠左行就成为习惯,久而久之,朝野蔚然成风。
当骏马换成汽车时,现代英国骑士仍然沿袭右驾左行的传统,并带到了殖民地。
欧陆左驾右行
20世纪20年代,随着车祸的频繁发生,有的车厂经研究发现,若右驾又右行,遇到超车,会影响视线,于是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左驾右行的新车款;到了1927年,欧洲大陆达成“左驾驶座靠右行驶”的制式行车规则。
英国基于保守的传统,仍然坚持“右驾座”的设计,但在“遵守交通安全”的共识下,首创道路中央分道标线,得以兼顾行车安全与“面子”。
美国左驾右行
美国在汲取欧洲车的优点后,孕育出讲求舒适与安全的“美式汽车文化”。使汽车普及化的福特T型车,则在“左驾右行”的流行架构中,扮演了方向盘的角色。
1908年3月,福特推出了既便宜又耐用的车子,使“福特”的品牌占有全美的50%的汽车市场。亨利·福特一直认为“左驾右行是最理想的行车方式,因此T型车都是左驾的;北美大陆的公路规则,就如此定了下来。
通行制是道路交通规则中最基本的原则。不然的话,人、车在道路上随意走动,必然使得交通毫无秩序可言。
世界现存有两种通行制:一是左行制,另一是右行制。全世界大约有90%的国家实行右行制,将来全世界有可能统一采用右行制。
1300年,罗马教皇朴尼法斯八世宣布举行第一个基督大庆纪念时声明:条条大路通罗马,并指示赴罗马朝圣者必须靠左行走。从此,左行制影响了西欧大部分国家和英殖民地。
左行制源于水上航行。15世纪,英国海军为减少进出泰晤士河的船只事故,规定进入泰晤士河的船只将太阳运行方向让给驶出船只。因为泰晤士河的流向是由北向南再转向东流,经伦敦入海,所以,出泰晤士河的船只靠东,而人们观看地图的习惯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于是形成了左侧通行制。1756 年,英国议会通过伦敦桥交通法,要求所有车辆靠左行。
法国鉴于军人右手持矛或剑,为了避免两对军人在路上迎面相遇时矛剑伤人,要求把左面让给迎面来的队伍,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罗佰斯比尔发布命令所有巴黎的马车和行人一律靠右行驶后来,拿破仑一世下令,要他的部队以及大型重车靠右行,于是,凡被拿破仑征服的国家都实行右行制。但是,法国到 1852年才公布统一的国家法令,规定右行制。
《古礼》曰:道路男子由右,妇女由左,车从中央,说明我国远在秦朝就有男子右行、妇人左行、车行中央的道路通行规定。1841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势力侵入中国,在一些大城市里都有英国租界,英国汽车多,所以左行制传入香港和上海等英国租界,随后我国采用左行制。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在1792年就规定右行制,随着美国在世界的影响不断增强,一些原为左行制的国家也改为右行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美制军车、吉车不断输入,美国汽车的方向盘就是按右行制设计的。于是从1946年起,我国(除香港、澳门地区)又改为右行制,一直沿用到现在。
如果你对香港汽车驾驶室在右边吗还是左边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一起分享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