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香港街头妇女感兴趣,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香港街头妇女以及香港的街头的信息,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全文目录:
- 1、以生活告诉我......为题写叙事文 急用
- 2、为什么香港那么多人睡街上,大多数都是二十几到四十左右的妇女?
- 3、为什么香港妇人的姓氏多为4个字?
- 4、香港哪个地方是以前日军的屠刑?
- 5、香港禁婢运动的经过?
- 6、为什么香港和台湾地区对女性有"三八"称呼?
以生活告诉我......为题写叙事文 急用
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之中,而每一个人也无时无刻都不在生活,但在生活这本巨大的知识库中,它会告诉我们很多很多对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值得一用的事情。当我在读生活这本大知识库里,它告诉了我很多很多……
在我们夏令营结束后回来的火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当火车开动后,从另一个车厢里走进来了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走到我们跟前,对我们说:“你好!小朋友,你们能不能让我在这坐一下,我要哄我的孩子睡觉,好吗?”我听后二话没说,便让她坐下了,她则哄着孩子睡觉。可是,于老师这时生气的走了过来,对我们让位子给别人坐非常不应该。便训起了我们,我们则一动不动的不感吭声。当于老师走后,留给我们的则是失望,真是没有想到,在我们心目中地位这么高的于老师怎么会变成这样不讲情理了呢?在我失望之余,生活这本书告诉我,我们是对的,而且是永远。它告诉我,做一个人要懂得谦让与同情,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成为一位伪君子。不应该凡事都先为自己着想,而应该进一步的为别人着想,毛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上面说的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学了而不去让我们这样做呢?可是我总是坚信自己的选择,因为生活已经告诉了我这些。如果我不这样做,那么,别人会怎样看我呢?!!
在这趟列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让我从心底里感到无比的敬佩。我们班同学坐的那个座位,正好是一个月以前,两个大学生早就定好的票,如果按老师那样想,难道他们就应该让座位给我们的班同学吗?他们可以让,也可以不让,但他们是怎么做出选择的呢?他们把座位让给了我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让,别人会怎样看他们呢?不仅是为了这,也体现出了21世纪的高才生的素质是如何的好!!!
这就是生活要告诉我的……
为什么香港那么多人睡街上,大多数都是二十几到四十左右的妇女?
你好,你是不是说中环或其它一些休憩的地方在周末的时候有许多妇女一团团地在地上坐着啊?其实她们都是菲佣放假了,大家相约出来聚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请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回答的动力,谢谢
为什么香港妇人的姓氏多为4个字?
按照香港的民法规定,女子结婚之后必须得在自己的姓氏之前冠上丈夫的姓,所以香港很多结婚妇人的姓名都是四个字的,第一个是丈夫的姓,然后才是自己的姓,最后是两个字的名字!
每次看《泰坦尼克号》都哭得稀里哗啦,整部影片最感人的一句话就是“Take my name as your first name” 以我之姓,冠你之名,这在内地显然实现不了,最多就是把你加进我的户口本里,但是在香港这种现象很常见,尤其在香港商界女性之中。
在我们印象中,香港政商界已婚女士,其姓名很多都是四个字的,比如回归后首任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世界卫生组织首任华人总干事陈冯富珍、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首任特首夫人董赵洪娉、第二任特首夫人曾笑鲍薇、第三任特首夫人梁唐青仪,以及首富李嘉诚的妻子李庄月明、曾任新鸿基地产主席的郭邝肖卿、邵逸夫的第二任妻子邵方逸华等。
她们都是冠夫姓,即在结婚之后,在自己姓名之前加上丈夫的姓氏。相比之下,我们耳熟能详的香港女明星,以及广大普通市民,在结婚后极少有这一情况。
政商界女士不少冠夫姓,其原因耐人寻味。
冠夫姓古今中外皆有之,但香港比较特别学术界普遍认为,冠夫姓是夫权婚姻的产物。这是一种在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常见的现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以“夫姓+父姓+氏”进行组合。中国宋代以后直到民国初年,在户籍文书、族谱宗谱、完粮纪录等正式纪录中,对已婚妇女通常采取双冠姓。比如说,姓张的男士娶了姓王的女人,在正式公文里、或写进族谱里她就成了“张王氏”
第二类是以“夫姓+自己的名”进行组合,亦称从夫姓,这在西方社会较多。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原名希拉里,在与比尔·克林顿结婚之后,将丈夫的姓作为自己的姓。
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后来再次结婚,干脆把两任丈夫的姓氏都加在自己的名字里,成了肯尼迪·欧纳西斯·杰奎琳。德国总理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默克尔”其实是前夫的姓,但她再婚后依然保留前夫的姓氏。
于是乎,她的现任丈夫乔基姆·绍尔,偶尔被人错称为“默克尔先生”,那场面想想还是挺尴尬的。
第三类就是保留自己的姓氏,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大陆。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即明确:“夫妻有各自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其后,这一原则在历次法律修改中都被传承下来,新中国的女性从此再也不用因为结婚而改名,拥有了永远独立的名字。
而在香港、台湾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实行第四种组合方式,即以“夫姓+自己姓名”进行组合。如林郑月娥,婚前叫郑月娥,在嫁给林兆波博士之后,改为林郑月娥。她曾在职业发展一帆风顺之际,为照顾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主动申请降职调往伦敦;她参选特首,也反复强调“一定要丈夫同意才选”——与她传统范的姓名类似,她也努力在生活中担当起一个传统母亲、传统妻子的角色。
香港哪个地方是以前日军的屠刑?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第二十飞行队轰炸机轰炸香港启德机场,日本陆军第三十八师团主力亦渡过深圳河向九龙进犯,开始了侵占香港的战役。次日夜日军中路主力侵占255高地,九龙守军顽强抵抗,损失严重,于11日下午退守香港,日军于12日上午侵占九 龙。经数日战乱骚扰并断水、断电、断粮的九龙市民,竟相信日军空投传单上的保证,以为日本是个现代国家或会尊重大众意愿,便成群结队走上街头,要求日军帮助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但日军挺进队却认为上街市民全系"暴民",竟以步枪、机枪对手无寸铁的人群进行野蛮扫射,并以两门速射炮架于九龙市的交叉路口,对市民进行更大规模的屠杀,被日军打死打伤数百人,街上尸体横躺竖卧,鲜血满地,经此血的教训,九龙、香港人民才认清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本性。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酒井隆司令指挥第二十三军第三十八师团的第二二八、二二九、二三联队、第五十一师团第六十六联队、第一炮兵队、空军第一飞行团第四十五战斗中队、海军第二遣华支舰队,共15000多人,分两路进犯九龙,派日机轰炸九龙启德机 场和英军阵地,海军封锁香港岛;11日,日军击溃英军"酒徒"防线。日军攻陷九龙后,经常派出宪兵、警备队戒严,禁止居民通行。戒严时,行人一律要蹲于路旁,否则枪杀。在深水涉元洲街,有一妇人背负一个小孩上街买菜,快回到家门,恰好遇上戒严,眼看到马路 对面自己的寓所也不能回家。她留在家中的八九岁长子看见母亲蹲在马路对面,立即奔过马路要找妈妈。妈妈站起来走到马路旁,摇手示意井喝其儿子回去,日军士兵见状立即开枪,将她母子三人杀死。目睹惨剧的市民无不切齿痛恨。
12月25日,香港总督杨慕倚向日本侵略军投降。下午,有10余个日军士兵在香港皇后大道西太平戏院布岗。一名老妇人由西向东行走,日军士兵举枪向她瞄准。她以为日军士兵要她敬礼,忙跪下叩头,站起来后又欲赶路,日军士兵以手势命令妇人蹲下。她不明白日军士兵的手势是什么意思,只移动几步,日兵立即开枪,老妇中弹倒在街心。日本侵略军驻香港副总督平野茂后来写了《我们在香港的苛政与暴行》,承认日军对"香港人进行了残酷的掠夺、抢劫、杀人"。他进入港九时,看到 "港九的街道上还有许多尸骸未曾清理","海面上浮着数不清的死尸。"
1942年,日军一批新兵侵占九龙,教官吉田负责对新兵训练,他教会新兵一些射击和刺杀的基本动作后,决定用活人作靶子,训练新兵的杀人胆量。一天,吉田将新兵带到一个光秃秃的山岗上,它的四周是七孔岗、徒山、马鞍山、龙灯口山,山下是大哨坑、朱家阿村。(地名均是日文译音)事前,日军已将一名年约35岁的农民捆绑在一根木柱子上,手、脚都被捆得不能动弹,赤着双足站在地上。教官吉田将新兵带到这个农民面前,训话后,下令深石去刺杀。深石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枪,走近目标,面对怒目凝视的农民,不忍刺杀手无寸铁不能反抗的受害人,加之心且害怕,双手双膝剧烈颤抖。吉田教官喝令深石退下,换上竹田去刺杀。竹田一枪刺中农民的胸部,拔出刺刀,鲜血直喷,由于没有刺中心脏,农民尚有 气息,吉田教官又命令花井去补刺一刀,这名农民当即死亡。
1941年7月23日,国民党高级将领陈济棠飞往香港,探视患病的妻子莫秀英,到港不久,日军攻陷香港,陈济棠匿居香港中环兴发祥商店。次年1月初,陈济棠目睹和听闻许多日军暴行,其中之一,是中环有一间米店,在米店外拦了一条长绳,有购米证者才允许入内排队待购。有一少妇,携一年约三岁小孩,越绳而入。日兵看见,命汉好将少妇捉拿,当众剥去上衣。少妇以为日军士兵只是要她的衣衫,被剥衫后欲离开。日军士兵不允许,再剥少妇的裤子。少妇反抗,日兵亲自强行剥去她的裤子,使她在寒冷的天气中赤身裸露,日兵淫笑不止。少妇悲愤哭泣,小孩亦惊恐啼哭。战栗的少妇抱起小孩逃人附近一店中,店主可怜她的不幸遭遇,取衣裳给她穿上。 日军侵占香港后,在街上遇到"花姑娘",则掳走奸污。许多妇女上街时雉发改扮男装,日军在街上找不到妇女,则以查户口为名,挨户搜索,连10多岁女童和60多岁的老妇都不放过,香港妇女被**的惨事时有发生。有的妇女被**时,稍有不从,即被杀死。1941年12月29已在香港中环俞衰澄家附近,有一户人家的妇女,一夕之间竟被日军**三次。
由矾谷廉价中将任总督、平野茂任副总督的日军侵港总督部于1942年2月20日成立后,为满足日军士兵的淫欲,提高其"士气",派副总督平野茂筹建慰安所,使日军士兵有固定的发泄兽欲的场所。平野茂选择在香港海傍街的湾仔,圈了一块长达800公尺的地方,要在此处建慰安所。一天,他突然派出宪兵到湾仔宣布,限令当地居民在三天内全部迁出。许多居民找不到别的住所,期限到了仍没有搬迁。一批荷枪实弹的日军来殴打驱赶居民,惊惶失措的居民连财物都不及搬出,被迫拖儿带女离开居所,露宿街头。湾仔慰安所建了几百个 房间,供日军淫乐之用。与此同时,日军在九龙旺角弥敦道原渝智中学内也设了慰安所,使香港、九龙两地日军士兵都有发泄淫欲的场所。 日军侵占香港总部为解决军妓来源,以招工为名,四处诱骗中国妇女用汽车运到慰安所,供日军士兵发泄兽欲。她们到达慰安所后,有日军严密监视,无法逃出。不甘受辱的妇女,有的在慰安所内撞头自杀,有的大声呼救,被日军毒打至死,在慰安所附近的居民,不仅经常听到妇女凄厉的惨叫声,而且经常看到慰安所内有尸骸抬出,用汽车运走。
香港禁婢运动的经过?
“禁婢运动”
自1842年英国强占香港後,殖民者除在香港推行一系列殖民统治政策外,还大兴买卖华人奴婢之风。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20年代初,香港的婢女约有近2万人,且大多为十四五岁的少女。这些如同女奴的华人婢女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劳动时间长,生活待遇低,更无人身自由,主人可随意打骂买卖,甚至玩弄作乐。她们当中不少人被折磨致死,有的被逼寻短见,或被卖为娼,年老体弱者只好流浪街头乞讨,处境极为悲惨。婢女制度的存在,成为香港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香港各界进步华人的极大关注,於是他们掀起一场“反蓄婢运动”,亦称“废婢运动”和“禁婢运动”。
1921年7月22日,香港定例局的华人议员刘铸伯、何泽生首先发出通告,邀请各界人士集会商议研究婢制问题。7月30日下午,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研究婢制问题的大会在香港太平戏院召开,出席大会的各界人士有300多人。会上,由於各自利益和立场不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主张废除婢女制,还婢女以自由;另一种则认为婢女在富人之家极为“安乐”,不同于奴隶,并以婢女数量多,难以安置为由,反对废除蓄婢。双方各持己见,争论相当激烈。会後,持两种不同意见者分别建立相应的组织,即主张禁婢的“反对蓄婢会”和反对禁婢的“防范虐婢会”,各自加紧活动。
1921年8月8日,“反对蓄婢会”召开了第一次反对蓄婢筹备会,通过了成立“反对蓄婢会”决议及《反对蓄婢会简章》,并申明:“本会以维持人道、废除婢制,使婢主得觉悟、婢女得解放为宗旨。”同时通过了《反对蓄婢会宣言书》。《宣言书》回顾了香港婢女问题的由来,揭露了蓄婢的种种流弊,指出:第一,蓄婢有伤人道;第二,败坏道德、丧失品行;第三,有伤风化,扰乱社会治安。因此,婢制必须革除,养婢恶习尤当禁止。《宣言书》还提出了今後开展禁婢运动的根本办法:一、要设法鼓吹,大力宣传,制造舆论,使社会各界明白蓄婢的危害性;二、要求政府立例注册,取消契约,使婢女获得人身自由;三、设立监护人,由政府委任加以监督;四、创办教养院等公益场所,收留无依归之婢女。会後,“反对蓄婢会”的全体会员分赴各地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广泛发展会员,筹集活动经费等。到1922年2月,会员已经发展到1360馀人。
在香港开展禁婢运动的同时,孙中山领导的广东军政府也积极开展禁婢运动,并通过了禁婢决议案。1922年2月24日,大总统孙中山发布了严禁蓄婢令,这对於香港的反蓄婢运动是很大的鼓舞和支持。尔後,内地和海外华侨也都先後开展了禁婢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禁婢运动的深入开展。
1922年1月至3月,香港海员6000余人为反抗英国资本家的压迫剥削,要求增加工资,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负责人蘇兆征、林伟民的领导下,举行了大罢工。港英当局封闭海员工会,激起了工人们的更大愤慨,斗争发展为香港工人总同盟罢工,参加者达10万多人。香港工人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军政府和全国各地工人的声援下,坚持斗争达56天之久,迫使港英当局让步,以胜利宣告结束。
这样,原定於2月召开的“反对蓄婢会”正式成立大会,延至3月26日在香港青年会礼堂隆重召开,与会者600多人,广东南方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以“务达革除蓄婢”为宗旨,通过了会务报告,选举了领导机构,标志著从此香港的反蓄婢运动有了更明确的领导核心,这对开展反蓄婢运动和领导运动并获取最後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会後,该组织在更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赢得社会各界更多人士的同情和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运动引向深入。
然而,以香港总督英人司徒拔为首的港英当局极力主张蓄婢制。於是“反对蓄婢会”团结广大禁婢支持者,与港英当局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最後迫使港督於1922年4月14日发布《禁婢示》,明令在香港境内不准蓄婢。接著在同年年底,香港政府又制定了《禁婢新例草案》,用法律形式取缔蓄婢,这是港英当局颁布的第一个反对和打击蓄婢的法令。此案公布後,受到香港各界进步人士的热烈欢迎。
就在禁婢已成大势所趋、反蓄婢运动取得重大进展之际,香港的保守势力在1923年1月5日召开大会,叫嚣要继续保留婢女制,他们声称“若禁绝婢女,即无异将贫苦儿女置於死地”,表示“只赞成保护婢女”,而“极不赞成禁约”,反对港英当局制定的《禁婢新例草案》。
他们的活动激起香港各界进步人士的反对,同年1月10日下午,香港的居民、工团、教会等各界群众在东华医院集会,召开全港街坊大会。会上,许多与会者指出:“禁婢问题,事关重大,不忍看女同胞遭受如此之惨痛。”有的则大声疾呼:“我辈处此20世纪时代,凡应革除之陋习,不可让人”,表现了废婢的极大决心。出席会议的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主席蘇兆征表示:“买卖奴婢制度,确应彻底废除,不能留有任何影迹。”此後,香港工团总会、华工总会等154个社会团体也联合召开了代表大会,会议推举蘇兆征为临时主席,通过了“赞成禁婢条例,反对蓄婢”的决议。1月13日,“反对蓄婢会”也召开大会,一致通过赞成禁婢条例,并表明要在香港最终达到“革除恶俗,保障人权”的目的。
随著声势越来越大的反蓄婢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广大香港人民的强烈要求下,最终使港英当局的定例局於1923年2月颁布了《禁婢新例》,又称《取缔蓄婢条例》或《家庭女役则例》。在《新例》中规定:一、从今以後,无论何人不得买卖婢女;二、无论何人,不得雇佣女仆未满10岁者;三、婢女不得由一主人转卖给别的主人;四、凡在港婢女,须按限定日期注册。
《禁婢新例》虽然不够完备,但它毕竟是想把长期生活在人间地狱中的婢女解放出来,获得人身自由。它的颁布标志著香港禁婢运动的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香港妇女的地位,可以说是香港妇女解放的一块里程碑。
为什么香港和台湾地区对女性有"三八"称呼?
三八”是标准的台湾“省骂”,意思是“这个女人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四十年来专事研究中国谚语的朱介凡先生,在他所著的《台湾礼俗之特彩》一文中,已经为“三八”一词,找到出处,该文指出:俗谓素性生硬,作事乖张,曰“三八”,拊掌录:北部有妓女 ,美色而举止生硬,人谓之生张八。寇忠愍(即寇准)乞诗于魏野(宋太宗时入),野赠之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俗谓似本乎此,三八即取魏三张八之排行.
还有一种说法:话说鸦片战争前的公元19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广州作为重要的口岸城市,每月的八号、十八号、二十八号是允许英国人进城交易的日子,无所事事而又好事的人们就相约去看“三八”。如此一来三八原来是指鬼佬倒非女性了。据说在港澳地区一般骂人的也是八婆而不是所谓的三八。看来这又成了一个被国人毁掉的词了。
关于香港街头妇女和香港的街头就为您介绍这么多,更多的信息您可以通过顶部搜索栏进行查找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